作者 著作 作用及意义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上第一个)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马恩共同起草)
马克思 《法兰西内战》 科学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马克思 《资本论》 系统阐述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 《哥达纲领批判》 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恩格斯 《反杜林论》 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作之一
列宁 《国家与革命》 为了恢复和捍卫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而写
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阐述了帝国主义时期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指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列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给马赫主义反动哲学以毁灭性打击,粉碎了唯心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迸攻,深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捍卫、丰富和燎了马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列宁 《论欧洲联邦口号》《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县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事件 意义
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了第二次起义。1836年英国爆发了长达十余年、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的邀请,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其起草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诞生
19世纪60年代,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英国成立。马克思是协会的灵魂,为协会起草了大量重要文件。1871年3月,巴黎工人起义并成立巴黎公社。 第一国际成立
第二国际即“社会主义国际”,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进行活动的。这时,欧美工人运动向横广方面扩展,各国处于建立民族国家范围,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始开展以合法斗争为主的时期。 第二国际成立
第三国际于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当时俄国无产阶级已经革命成功,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第三国际成立初时各国支部差不多皆为第二国际原有支部分裂出来的,即第二国际中的革命派发展为第三国际,正式抛弃改良主义,而号召世界革命。 第三国际成立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 单位商品价值量 单位商品使用价值量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部门或行业)\uparrow \downarrow —— \uparrow ——
个别劳动生产率(企业)\uparrow —— —— \uparrow \uparrow

马克思对资本家垫付资本的三次划分

划分 划分的结果 划分的依据
第一次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中是否增殖
第二次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在循环中执行的职能不同
第三次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转移到最终产品中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成果 相同点 时代背景不同 历史任务不同
毛泽东思想 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论成果。 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革命与战争 革命与建设
“中特”理论体系 和平与发展 建设、改革和发展
时期 国情 矛盾 革命 道路 路线
1949年之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49—1956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 合作化道路 “一化三改”
1956年至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中国特色神会主义道路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文化事业与义化产业的比较

项目 主导 功能 导向 要求
文化事业 政府 满足基本文化需求 社会效益 公益性、基本性、 均等性、便利性
文化产业 市场(企业) 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全面协调可持续

早期工人运动及其特点

早期的工人运动 特点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 罢工最终以失败告终
香港海员罢工 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香港海员工人自发举行, 罢工举行后,中共广东支部才介入
开滦五矿工人罢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罢工,但并没有取得完全胜利
省港大罢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罢工,历时最长的一次大罢工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

中国革命建立的统一战线

时间 时期 斗争对象 统一战线
1925-1927年 大革命时期 北洋军阀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新军阀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7-1945年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5-1949年 解放战争时期 国民党反动派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两次国共合作 阶级构成 合作方式 共同纲领 独立自主 领导权
第一次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没有政权合作、没有军队合作,党内合作 没有 没有
第二次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的抗日派 有政权合作、 有军队合作, 党外合作 没有 争夺领导权

社会主义改造中不同经济组织形式的性质

行业性质 社会主义萌芽 半社会主义 完全社会主义
农业 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 手工业供销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加工订货等)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思想 名句
重视并崇尚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与柄神生活的独到理解) “不义而富目贵,于我如浮云” “道德当身, 故不以物惑” “一箪会,一瓢饮,在晒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俏杀身以成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改过、慎独、重行、内省、自讼、居敬;立德、理功、立言
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孟子谓:“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允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人而化之之渭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注重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义” “天下” “国家” “公”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仁” “和” “爱"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强调道德修养, 注重道德践履 “修身” “修己”“克己” “慎独”“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吾日三省吾身”“善养吾浩然之气” “察邑修身” “以身戴行”
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省察克治 “吾日三省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慎独自律 "道也者,小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孑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闾。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知行合一 孔子明确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 “君子学以致其道” “行义以达其道”
积善成德 “不积匿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模而不舍,金石可搂。”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总体国家安全观

宗旨和基石 人民安全
根本 政治安全
基础 经济安全
保障 军事、文化、社会安全
依托 国际安全
人民代表大会 法律 政府 法规 其他 法规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宪法和法律 国务院 行政法规 中央军事委员会 军事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达会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 地方性法规 国务院 部门规章